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三国杂谈志 > 第一篇 蒋干

第一篇 蒋干(1 / 2)

?第一章最憋屈的超级大配角蒋干,可作为东吴大都督周瑜的同窗好友,能简单?

①操问众将曰:“昨日输了一阵,挫动锐气;今又被他深窥吾寨。吾当作何计破之?”言未毕,忽帐下一人出曰:“某自幼与周郎同窗交契,愿凭三寸不烂之舌,往江东说此人来降。”曹操大喜,视之,乃九江人,姓蒋名干,字子翼,现为帐下募宾。操问曰:“子翼与周公瑾相厚乎?”干曰:“丞相放心。干到江左,必要成功。”操问:“要将何物去?”干曰:“只消一童随往,二仆驾舟,其余不用。”操甚喜,置酒与蒋干送行。……

干下船,飞棹回见曹操。操问:“子翼干事若何?”干曰:“周瑜雅量高致,非言辞所能动也。”操怒曰:“事又不济,反而所笑!”干曰:“虽不能说周瑜,却与丞相打听得一件事。乞退左右。”干取出书信,将上项事逐一说与曹操。操大怒曰:“二贼如此无礼耶!”即便唤蔡瑁、张允到帐下……操喝武士推出斩之,须臾,献头帐下,操方省悟:“吾中计矣!”——三国演义《第四十五回》。

②却说曹操连得二书,心中疑惑不定,聚众谋士商议a曰:“江左甘宁,被周瑜所辱,愿为内应;黄盖受责,令阚泽来纳降:俱未可深信。谁敢直入周瑜寨中,探听实信?”蒋干进曰:“某前日空往东吴,未得成功,深怀惭愧。今愿舍身再往,务得实信,回报丞相。”操大喜,即时令蒋干上船。……

左右取马与蒋干乘坐,送到西山背后小庵歇息,拔两个军人伏侍。干在庵中,心中忧闷,寝食不安。是夜星露满天,独步出庵后,只听得读书之声。信步寻去,见山岩畔有草屋数椽,**灯光。干往窥之,只见一人挂剑灯前,诵孙、吴兵书。干思:“此必异人也。”叩户请见。其人开门出迎,仪表非俗。干问姓名,答曰:“姓庞名统,字士元。”干曰:“莫非凤雏先生否?”统曰:“然也。”干喜曰:“久闻大名,今何避居此地?”答曰:“周瑜自恃才高,不能容物,吾故隐居于此。公乃何人?”干曰:“吾蒋干也。”统乃邀入草庵,共坐谈心。干曰:“以公之才,何往不利?如肯归曹,干当引进。”统曰:“吾亦欲离江东久矣。公既有引进致信,即今便当一行。如迟则周瑜闻之,必将见害。”于是与干连夜下山,到江边寻着原来船只,飞棹投江北。——三国演义《四十七回》

这两回段落是蒋干在《三国演义》这本书的戏份,第一回说的是在赤壁战役中蒋干第一次在曹操面前露了一次脸,还许诺前往江东招降周瑜,特别牛逼哄哄地不带什么珍宝就过江,要知道当初李肃奉董卓之命去招降吕布的时候还带了一匹名马赤兔和大量的金银珠宝,这家伙就只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去招降周瑜,看到这里,可能已经有人在心里骂他在装13,绝对是在作死。这个先掀过稍后再提,他是不是在作死自有分析。

而他过江后,却被周瑜明着摆了一道——酒宴。这跟现代处事的道理是一样的,明明说好了有什么在酒宴上说,三杯两盏美酒入肚,大呼吃菜吃菜别客气,在觥筹交错中,喝得尽兴吃得开心,就是只字不谈事情,周瑜靠的就是这个,话说这也只是走程序的问题,蒋干大可以边高歌喝酒边出言招降,可周瑜偏偏让武将太史慈当监酒。说起监酒这个特殊的地位,可就有趣了,一般的理解也就是在酒宴上监督宾客饮酒的人!

无酒不成宴,古人对劝酒敬酒之理看得很重,长辈向晚辈敬酒,晚辈必须立刻从席上站起来,微躬身躯回敬长辈,并且还要满饮杯中的酒,稍后还要离开位子,跑到长辈面前再回敬。而主人向宾客敬酒也有一套很繁琐的礼节,就跟走程序似的,所谓的人情世故还是枯燥无味,放到现代就是作秀装逼。

上面所述不是重点,需要知道的重点是,在酒宴上,担当监酒的人地位就是最大的:

《江表传》记载:孙权宴请蜀国使者费祎,令诸葛恪(ke)监酒,诸葛恪用马鞭拍费祎的背,疼痛难忍。费祎启禀孙权说:“蜀国丞相(诸葛亮),可与周公相比,都护君侯(诸葛瑾),可与孔子相比,今有一小儿,是执鞭之士。”诸葛恪回答:“你来到大国,傲慢无常,以鞭打你,有什么不合道义?”众人大笑。

这一段讲的虽是诸葛瑾之子诸葛恪的才智,但也间接的表现出在古代酒宴上监酒的地位,当时的诸葛恪官职并不算大,却能执鞭拍打盟国的使者,‘两军交战不斩来使’、‘对外国使者一天一小宴三天一大宴’就已经说明了使者尊贵的地位,可监酒的诸葛恪却如此胆大,凭什么?凭的他就是此次监酒。

至于要监什么就要看当时定下的是什么规矩,一般的规矩都是‘不能不喝酒’,或者‘不能喝多’,再或是‘饮酒后需要作词吟诗一首’,不然监酒之人有理由惩罚,被惩之人轻则颜面尽失,重则奉命斩杀,奉谁的命?奉上司的命,酒席上监酒的地位虽高,但靠得还是顶头上司的威能,不然位高权重的文臣武将是你小小的监酒能杀得的?上司说有理就有理!不过在酒宴上担当监酒还是有好处的,可以搞残跟自己关系不好的同僚,看他醉酒后洋相尽出,再顺便安个罪名告知上司然后送他去见阎罗王。

紧接着蒋干不得不走进周瑜下的套——让人高马大的太史慈在一旁当起监酒,而周瑜像是故意要做给蒋干看一样(其实还真是故意做给他看的),还把自己的佩剑交给太史慈,“公可佩我剑作监酒。今日宴饮,但叙朋友交情,如有提起曹操与东吴军旅之事者,即斩之!”太史慈应诺,按剑坐于席上。

看着一脸煞气的太史慈,铠甲闪亮,双臂修长,更要命的是他修长的手臂还拿着监酒用的佩剑,蒋干惊愕,连话都不敢多说,到了别人的地盘不老实不行啊,在如此情况下,就算蒋干真有三寸不烂之舌又何用?他完全没有开口机会,比李恢只身前去劝降马超更让人觉得无奈……好歹马超还有让人开口的机会……

再接着,只饮了数杯酒后仍然清醒的蒋干被装醉的周瑜强行拉到卧室里共眠,放心,这两人不是在搞基,他们是同窗好友,在学习期间不知道同窗而读、同床而眠几次了,当然你也可以说,他们搞了这么多次的基,要是这样,我真心没话说了。接下里的故事发展就是蒋干偷看周瑜的书信,听到周瑜故意说出来蔡瑁张允要诛杀曹操的密语,使聪明的曹操也中了周瑜的反间计,奸雄怒火攻心,立刻让武士把这两个深得水军精要的将领砍了。

而第二回讲得是蒋干又一次在曹操面前露脸,自荐前往江东探听消息的虚实,而曹操也让他去,这一份信任还真不是随便就能磨合出来的。可惜蒋干再一次让曹操失望了,到江东之地还没站稳步子就被周瑜很‘友好’迎接了——直接被送到凤雏庞统所在的地方,为什么?为了连环计的实施。

见到庞统后,蒋干一下子就知道他凤雏的名号,究竟是庞统的名号太响,还是蒋干对天下能人早就已做了一番详细了解?天南地北的,他是怎么得到这些资料的?要知道在古代可是没有互联网这种东西出现的。

当知道面前这个人就是凤雏后,也知道庞统还没有事主(他的确是没事主),蒋干愿意为他引荐给曹操,而庞统也顺水推舟的跟蒋干来到了曹营,布下了赤壁大战最重要的计谋——连环计,被周瑜的一把火把连得结结实实的几千艘战船化为灰烬,戈戟尽数沉沙于长江。

再后来便是曹操败北于赤壁,孙刘联军大获全胜。而两次决定赤壁之战格局的蒋干在这之后便无任何踪迹,他是和大军一同被烧死在赤壁,还是被曹操给砍了泄愤?再或是出逃了,那他又逃亡到哪里?史书中并无记载,而且让我特无语的是,我翻了好几遍的《三国志》都没能找到关于他的史记,当时的陈寿是不是不记得三国里还有这个人。不过我的同道说,《三国志·江表传》里是记载了蒋干这一个人:魏臣,因大方的性格和善辩的口才,成为淮水一带知名的文士(还有一说: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一带,莫与为对。),并没有他是周瑜同窗好友的记载。可我怎么也找不到这一段话……

关于他的事迹,除了三国演义上述的两场戏份外,也就是一些民间野史记载了这么一个人:少有辩才,有战国名士纵横之风,与周瑜一同师承颜衡,出师后在满宠府中当书簿,教满宠之子识字,在这之后他被举荐到曹操席前,掌管着曹操笔、砚、纸张等东西,有点像私人物品保管员。不是秘书,秘书是荀彧,但可以知道的是,无论曹操有什么重要文件,蒋干都能事先看到。

至于颜衡嘛,在讲这个颜衡之前,得先说什么是淮江书院。

淮江书院创立于公元163年,占地81亩,另有146亩的田产淮江书院开支,它是天下读书人心中的一块圣地。由颜衡和卢植二人创办,得到许多名满天下的儒士如乔(桥)玄、何颙(yong)、许劭等的大力相助,在二十年的时间里,三千余子弟皆成德才兼备的社会栋梁,成名成就于天下者,有百余人人之多,昔日的豫州牧蒋华、庐江郡守纪守、光禄大夫唐仁、太子太保卫元、侍中魏杰、大鸿胪吴致、御史中丞贾宜都是淮江书院的俊杰,共有三十多人成为国之栋梁,还有太子太傅姜军、光禄勋章宪、幽州牧叶龙、庐江郡主簿黄代、荆州书佐文和等二十多人都曾在东汉各地显露锋芒,担当重任,还有许多淮江书院的弟子无意于仕途,游历天下,四处讲学,成为东汉各地德高望重的名士,最显著者乃是江南才子史丰和钱英,就连汉灵帝都亲笔为书院题字——君子之德风。

淮江书院鼎盛时期有二百多学生,最大的三十六岁,最小的十六岁,皆是品德优良、资质极佳。他们或是门第显赫的世家子弟,或是富甲一方的社会新贵,少数寒门之士凭着天赋和苦学,也在这里如鱼得水。他们从踏入书院的那天起,已经是一脚踢开了富贵门和功名窗,毕业之后到处都能受到重用。再后来一点,卢植进京为官,成了“清流”的领袖,平叛黄巾军的名将,乔玄则隐居于市,一心著书,只剩下颜衡独立支撑着淮南书院。

那颜衡乃何许人也?他乃合肥人是也,师承于前辈儒家大师马融,三十岁时仿效孔子游学四方。在普遍的东汉史书里很难能够见到他的身影,说白一点,他就是东吴大都督周瑜的恩师,当然最后也被叛逆的周瑜气死了,使周瑜不得不离家出走游历天下两年,不过这是后话。他学识渊博,见解精深,连皇宫里的汉灵帝刘宏都知道了他的才学,招他入朝。然而,他事事皆以孔子为榜样,无意于仕途,只想兴办私学,将仁义礼智信的义理传播给每一个人,让天下百姓都能温良恭俭让。灵帝为鼓励读书人,授予颜衡三品秘书监之职,食皇家俸禄,不派实务,让他一心办学,以表彰他兴学教民之功。

淮江书院虽是私学,但比众多的公学更具盛名。自高祖刘邦以来,就有了公学——官办学校。自文帝以来,又细分为太学(国子学)、府学、州学、县学和乡学等五个等级,分布全国。私学只是公学的一个补充,不能和公学相提并论。可颜衡能把淮江书院经营得如此兴盛,连贵族子弟都以入读淮江书院为荣,这实在是当时的一个异数。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颜衡的心中,传道、授业、解惑是最神圣、最崇高的事业(这样才叫配叫老师),任何人都不能亵渎,对学生各方面的要求严格的出奇,唯有如此才能保证质量!

就如以识人著称的乔(桥)玄,也是颜衡的好友,才学广博,刚断明识,廉洁奉公,曾任太尉,乃是一代名臣,对淮江书院支持多多,本人也常来淮江书院讲过学。在一次受邀前来书院讲学的时候,他带来一个了一个如今在现代还备受争议的人——曹操,少年时期的曹操已经是聪明过人了,遇事机警,就是有点放荡不羁,负气仗义,乔玄很喜欢曹操,还曾有乔玄要把家属托付给曹操的传闻,觉得他将来可以担当国家之重任的故事,所以乔玄就想把曹操送到淮江书院寄读。

可出乎乔玄意料的是,颜衡在看到曹操后,摇了摇头,他看得出曹操聪明机警,却放荡不羁,品格不够诚实,言行不够端正,不管乔玄怎么说破嘴皮,颜衡就是任性地不肯收曹操,使乔玄丢尽了面子。从那以后,乔玄再也没踏进淮江书院,不过也只是两年而已。

还有的是,作为日后吴蜀缔盟者外交能力绝对强大的鲁肃鲁子敬也曾到淮江书院求学。而颜衡认为他学识不错,人也十分聪明,但他自幼父母双亡,疏于管教,行为放荡不拘,颜衡也没有收他,作为颜衡最得意的学生周瑜都求他收下鲁肃,可颜衡倒也坚决,执意不收,但他也不禁止鲁肃进出书院,更不阻碍两人的来往,而一代枭雄曹操连进出书院的资格都没有,要是给他知道,不知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如果我告诉你,蒋干也是淮江书院中的一员,一样也是颜衡最得意的学生,颜衡出门在外,都是蒋干在一旁陪同,在古代能在师长及主公同车一侧可是一种殊荣(详见《三国志·夏侯惇传》,更何况能作为大名士门下最得意的学生可不是什么容易的事情。要说颜衡不识人吧,周瑜就是他带出来的,说他识人吧,却又拒绝了大奸雄曹操和缔盟家鲁肃,这一点我真的很疑惑。

除了学业好,他和周瑜友情深厚,每到放假时,他两次到周瑜家里做客,和周瑜同桌夜读,同床而眠,亲密得像是一对义兄弟。要说才华吧,有才华的人在淮江书院多得是,为什么周瑜偏偏就跟蒋干关系这么亲密,要说魅力吧,演义里的蒋干冒死长得也不怎么帅,看着游戏人物像甚至还觉得他有点贱(而在史书记载中,他的帅并不比周瑜差不多)。可要说蒋干身上没什么本事,我实在是信不过来,至少我知道,这两个人不是在搞基,而是真正的倾心知己,不然你能够说刘关张三个人是在搞基吗,很明显不是嘛。

而周瑜也曾对其家属说过,“世间最了解我之人,唯子翼首选。”

在这里又要引出一个故事:在周瑜发表儒学在乱世之中无用论后,与颜衡一番辩解读书人需不需弃笔从戎,颜衡惨败在自己最得意的学生口中,连吐几口鲜血生了重病卧倒在床,过不了多久就一命呜呼了。颜衡是当世的名士,教出来的三千余子弟遍布全国,这三千余弟子又四处讲学招收学生,可谓是桃李满天下。

而周瑜气死了自己的恩师,免不了要受到天下读书人的声讨。

面对所在地(庐江舒县)读书人的声讨和家中长辈的怒斥与族谱中的除名,只有十四岁的周瑜在无奈之下只能离家出走游历天下,他不再是世族公子,不再是舒县人人敬仰的天才少年,过去曾拥有的一切他不再拥有,更不用说保护他了。人们看他如看过街老鼠,虽说不上打,但骂是一定有的。

那一刻,一直在温室里成长的周瑜第一次品悟到世态炎凉。

在出走之前,周瑜带上祭礼前往颜衡的墓,在颜衡的墓前长跪不起,诉说着昔日的师生之情。

而好巧不巧的是,淮江书院众多的学子也来到颜衡的墓前,看到长跪的周瑜,一片声讨声再次向这个少年袭来,在书院里他是最年轻的学子。声讨声稍稍停息后,面无表情的周瑜静静的离开颜衡的墓,来到舒县的一个很僻静的酒馆,借酒浇愁——风沙吹过的痛留在心中,不变的笑容,带着血和泪的天空,是否还飘着梦,阴霾大地之中,万里苍穹,谁又能看懂?漫天繁星之中,我要做自己的英雄。

而在祭拜颜衡受辱的事后,唯一前来安慰周瑜的人,只有蒋干。在人生的最低处,在自己最无助的时候,就算是仇人真心前来安慰自己,或许会化仇为爱吧,那种干渴如饮甘泉滋润心扉的感觉很难用文字说明。

与失意的周公瑾对饮数杯薄酒后,蒋干开始安慰了:“公谨,许多人在徘徊和观望,包括我,你却先行一步,你成功了,是替我们杀出一条血路,你失败了,给我们提供了借鉴,无论你是成是败,我都要敬你一杯水酒!”(已大致译成白话文,原文残缺,只能大致推拟成这样一段话了)

反正当时的周公瑾听了,心中大震,几分悲壮,几分豪迈,化作两眼热泪落入杯中的水酒,接着他一饮而尽,长啸:“人生兮数十年,笑看天下兮英雄豪杰,能有几盏春秋?”(这句是原文)

翌日清晨,蒋干便悄悄把周瑜送到了城外,还相赠一匹白马,离别前又是一番洒泪,面对只有一匹马、一把长剑,还有一箱书且只有十四岁的公谨,年长他几岁的蒋干又怎放心得下,比周瑜他老妈还要担心他,也许正是这一份情谊成了在赤壁之战周瑜不杀蒋干的主要原因吧。在这个三国小故事中,可以看得出蒋干和周瑜的情谊是很深厚的,是那种在亲情之上,在基情之下的情谊!不是搞基。

现在我再来讲一讲蒋干的辩才。因为史料的欠缺,只能勉强参照“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一带,莫与为对”这句古文。意思是蒋干这个人,就靠口才体现价值,在江淮这一带地方,没有一个人能够讲得赢他。

但这样概念太模糊,并不能得知蒋干在口才上具体擅长的是什么领域,是政治领域那种“挟天子以令诸侯”,还是军事领域那种“十胜论”?再或是典籍领域那种“古文派今文派”?我觉得都有可能,至少可以知道的是,蒋干精通儒家所有的经典,即所谓的经学。甚至能够倒背如流,因为这是淮江书院的主流。

其实经学,除了原版的经文外还包括经文的注疏。原文加上这些注疏才构成伟大的经学,而这些注疏经过历代大儒的增加补注,博大精深,非常复杂。在古代要称得上精通经学,还有一个乐经也是一定要精通的,也就是乐理方面的知识。在评书里说诸葛亮通阴阳、懂八卦、晓奇门、会遁甲,可从来没有一本书说他通经学。

蒋干作为颜衡最得意的学生之一,还要陪同在侧,能不精通么?要是遇到那些经学大儒,‘打招呼’是必须的。那情形就像是现在的教育,你科目成绩要是不好,你的班主任和家长敢拿出来显摆么,如果你只有一门科目(经学)成绩好,想必你都不好意思和人家打招呼了。

但基于天赋有限,他并没有周公瑾那种举一反三、说一知十的能力,这倒是一大遗憾,毕竟他没周家那样家大业大书香门第,更没有从小就受到文学熏陶,但他胜在自信,胜在坚韧。

儒家经典只要是淮江书院学子都能精通,那蒋干又是靠什么陪同颜衡呢?要知道蒋干长得并不帅,看着还觉得有点贱,这个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可以说,在演义里,蒋干与周瑜最明显的差距就是面貌,一个长得特帅,还特别写进史书中,而一个长得特贱,不过这个有待我们进一步的考证。

所以蒋干应该很会讲,远超同门学子,而且至少与颜衡、周公瑾差不多,不然聚在一起时总得找点话题说吧,要是说得不好就不会有下一次的表现机会了,所说的话题必须符合交谈双方的口味,不可能总是以儒学经典为话题,笑话三遍惹人厌,更何况还是流传千古的经典?谈话不就是为了能不断从中汲取新的精华,提出自己的见解。而这里又侧面说明了蒋干对外界之事了解独到,那这‘独到’二字又是怎么来的呢?

一句话:你和我都是人,我凭什么非得听你说的?我既不是傻子也不是公务员,我也有自己的想法,凭什么就不能说出来?只要是人都会这么想,哦,除了这个年代的老师不会这么想。至少,蒋干所说的东西必须足够独到,足够吸引人,不然别人为什么要听你讲?更何况还是一代名士一个老人颜衡和才华胜过他自己的周瑜?不独到不行啊。

想一想,一个精通所有的儒家经典,对外界之事了解独到的人,拥有三寸不烂之舌是一件很不可能的事情么?他过江去招降周瑜不带任何珍宝,靠的还是一句话,一句周瑜说出来的话:

“世间最了解我之人,唯子翼首选。”

什么样的人对自己的威胁最大,肯定是最了解自己的人!蒋干自认足够了解周瑜,他明白珍宝这种庸俗的东西打动不了周瑜的心,我想,他也明白,周瑜是一定会效忠孙氏集团的人,蒋干盗书回见曹操,都不得不承认周瑜雅量高致。恐怕他过江的目的并不只是招降周瑜,而是‘劝降’,对孙氏集团的劝降。

六万军队对百万大军,有点军事常识的人都知道打不过,最后的结果不是逃就是降。因为给那六万人都是特种兵,能以一挑十都拼不过人家,人家百万大军一人一口唾沫也淹死你,就算曹操军队不够百万,但也有八十三万,还不是一样?耗都能耗死你。

——跟我玩消耗?小样儿。我想这是曹操看到单薄的孙刘联军后,心里一直乐呵着的念头,但他不知道的是,水火无情,这两样东西的威能可不是以一挑十,而是以一灭万,八十三万大军还不够它们塞牙缝,好在这是单数,在大自然的威能下,老天爷还是给曹操留下了三万无损耗的大军,不然孙刘联军早就乘胜追击,直攻中原了,至少长江北边的城池是一定全收进来的,可孙刘联军却不敢动,因为赤壁大战也让他们消耗巨大,根本不够资本去ko掉那三万无损耗的陆地型军队。不过这都是后话了。

而在这之前,孙氏集团中有超过半数的官员是绝望的,认为孙刘联军必输无疑,所以蒋干的出使是一个很好的时机,只要做主公的孙权投降,不怕在前线的周瑜不投降。就算他第一步招降不了周瑜,恐怕第二步他就是直接面见孙权了。

可老天爷却没有给他表现的机会。随着孙策到处征战的周瑜早就不是当年那个骄狂自负的少年了,他现在是东吴的大都督!统领万军!在赤壁与曹操对峙着。就算蒋干足够了解周瑜,但两人之间的智商差距已经把这了解给完全抵消掉了。

只在府中做些文笔功夫耍点嘴皮子的蒋干完全跟着周瑜设定的轨道走,可以说,蒋干缺乏的是实践锻炼,在人才济济大牌如云的曹营里,他实在是没有实践的机会,就因为这样一个缺陷,他完败在周瑜的手中,但这也不能说他无能,不然他怎么靠着他那点文笔功夫和嘴皮子在人才济济大牌如云的曹营占得一个位子?而且一个营帐并不大,能在里面的人不多,可蒋干偏偏就在里面,什么概念?

有才能的概念!有料的概念!

最重要的是,蒋干至少不是政治型人才,不然曹操干嘛带他来赤壁,战场耶,会死人的地方耶,在战场上,要政治型的人才有何用?不留在后方做后勤保障,带到前线当炮灰么?爱才如命的曹操会这么逗比么?当然,也有人说,带政治型人才外出征战,也有可能是为了留在身边看着,好让他老实一点,比如受到曹操猜忌的荀彧。可能让曹操猜忌并留在身边的人真的很少,比如司马懿和杨修,要是这样说蒋干岂不是更厉害了?都能和荀彧和司马懿还有杨修比肩了。

最新小说: 嫡女重归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归藏 江边的月亮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穿越大唐当股东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九州立志传 万历小捕快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