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历史军事 > 大明匹夫 > 第87章 关中学堂

第87章 关中学堂(1 / 2)

初冬时节,天气干冷,咸阳城中,寒风刺骨,行人稀少,而酒肆茶楼之中,却是熙熙攘攘,热闹异常。

若是太平年间,冬天没有事干,百姓或是躲在家里,一家人聊天喝酒,家长里短,或是在茶楼里聚集,听书看戏,坊间传闻,乐呵逍遥。

可是如今这世道不好,天灾人祸的,聚集到着茶楼酒楼的,普通百姓少了很多,豪强官绅、读书人则是占了大半。

而在崇祯10年的这个初冬,在咸阳县,甚至是西安府,在几乎所有的读书人中间,一则消息被传的沸沸扬扬,以至于众人汇聚于街头各吃喝场所,议论纷纷。

“关中学堂”招聘教师50人,月薪10两,社师优先!

月薪10两!

即便是太平年间,10两银子的薪金也不是个小数目,更不用说战乱不断的乱世了。

“月薪10两,招聘50人! 这关中学堂,好大的手笔!”

“你也不看是谁建的! “咸阳四公子”王泰,家财数十万贯,他有的是银子!”

“秦中茶楼”,一众读书人聚成一桌,议论纷纷,啧啧称赞。

“王泰创办私塾,等同于恢复社学,知县大人也是赞赏有加。陕西流寇猖獗,匪盗纵横,民生凋敝,社学名存实亡。王泰此举,可谓是一大善举啊!”

刚才说话的儒生,言语中很是有些兴奋。

洪武八年,明太祖朱元璋诏令天下立社学,府、州、县,每50家要设社学一所,招收8-15岁的儿童入学。

学童入学后,先学习《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然后学习经、史、历、算等知识,同时兼读《御制大诰》、本朝律令及冠、婚、丧、祭等礼节,以及经史历算之类。

作为关中的中心,西安府设置社学最多的是咸宁县、长安县和咸阳县,各县每乡都设有社学,总数各达四五十所,而设于乡村的社学数,则是远远高于设于城中的社学。

可惜陕西是流寇的大本营,乡村毁坏严重,百姓饥肠辘辘,流离失所,社学名存实亡。

而这些社学的社师们,大多数人都是失业落魄,多以账房先生、替人写信、甚至垦荒种田为生。

如今,“关中学堂”招数50人,难怪这些个失意者们为之疯狂了。

“诸位,这招聘的告示上说,社师优先。看来这王泰,也是深得择师重德之道啊!”

说话的邓显华,三十岁左右,曾经是城北刘村的社师。自从三年前失业之后,邓显华在城中的一家粮店做账房先生,每月不过二两银子的收入,还要小心翼翼,被掌柜的呵斥辱骂也不敢吭声。

万一被炒鱿鱼,岂不是全家要去喝西北风?

现在,王泰招聘教师,社师优先,他的心,不由得活了起来。

他们这些社师,大多数都是当地有名的儒士、生员、以及退休官员,许多人都是功名在身,并有官府的任命和认可,虽然有些社师品学不入流,但大多数人还都经得起考验。

“不错! 除了招聘的教师,以社师优先,教授的科目也没有多大变化。不过,听说这算学上面,王泰加入了什么阿拉伯数字,让学堂统一使用。”

座中的陈兆彗,显然比其他人要了解的更多一些。

“阿拉伯数字并不复杂,在下也见过,只有10个数而已,只需片刻时间,诸位便能理解和记住。”

另外一名瘦小的白脸儒生插了进来,声音不高,但极为清楚。

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大约是13到14世纪。由于中国有一种数字叫“算筹”,写起来比较方便,所以阿拉伯数字在明朝没有得到推广。明末时,中国学者开始大量翻译西方的数学著作,如李之藻与利玛窦合译的《同文算指》,但是书中的阿拉伯数字都被翻译为汉字数字。可以说,阿拉伯数字历经近千年岁月,一直未能在中文书写系统中站稳脚跟,这也体现了汉字数字在几千年中华文明传承中的稳定性。

直到19世纪下半叶,由于西学东渐和洋务运动对西方科学知识的传播和普及,国人对于阿拉伯数字的了解日渐加深,其便利性也得到了认可

20世纪初,随着中国对外国数学成就的吸收和引进,阿拉伯数字在中国才开始慢慢使用

“邓兄,我可是听说,这教师里面,还有几名西安城的传教士,似乎就是来传授数学、物理学。另外还有民间女子,说是教乐器。看来,这王泰是不拘一格啊!”

另外一个儒士说道,似乎另有所指。

“不拘一格也罢,哗众取宠也罢,和咱们又有什么关系? 只要这新学堂能招到学生,能照常开学,能照常付给教师们银子,这才是咱们应该关心的!”

另外一个中年文士幽幽叹道,脸上都是忧虑之色。

虽说这“关中学堂”不收学费,连杂费、书本费也免除,学生中午还有一顿免费的午餐,但到底能不能招来学生,许多人还真不知道。

如果招不到学生,学堂肯定会中途夭折,即便他们能被“关中学堂”聘用为老师,到时还不得照样失业。

“胡兄,你不是在郑家的粮行做掌柜吗?怎么,这学堂招社师,你也要去吗?”

“早都不做了! ”

胡兄摇了摇头,鼻子里一身冷哼。

“郑雄死了,主簿大人没有心思经营粮行,直接给关了。我这不就无事可干了吗!”

在座众人都是一阵唏嘘。郑子羽家大业大,在咸阳城独霸一方,谁知道风水轮流转,郑雄身死,郑家的产业纷纷关闭。而王家,短暂的家道中落后,却又红火了起来。

“你说这郑雄,真的是剿匪而死吗?”

谈到了郑家,有人低声提出了疑问。

“什么剿匪而死! 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的事情,还不是那位干的!”

有人大声说了出来。

“王泰做的好! 这咸阳县的地面上,可是安静多了,太平多了!”

有人愤愤说了出来。

“就是!就是! 恶人自有恶人磨!王泰此人,心狠手辣,也不是省油的灯啊!”

也有人,看热闹的不怕事大,立即推波助澜。

众人议论纷纷,倒是有几分言官们在朝堂上唾液分飞的风采。

“各位,各位,扯远了,莫谈祸事!”

邓显华咳嗽了几声,赶紧站了起来,摆了摆手,制止了众人的议论。

“各位,咱们还是担心一下自己的饭碗吧。”

邓显华的话,让纷纷扰扰的众人,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最新小说: 大明第一工业巨匠 大唐天将军 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天下长宁 晚妆媚 我教学生修仙,真是为了考清华 养蛊人在红楼的邪异人生 大秦:我的心声被政哥偷听了! 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 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