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历史军事 > 历史遗忘的角落 > 第三章 南燕、北燕—慕容氏的乱世挣扎

第三章 南燕、北燕—慕容氏的乱世挣扎(2 / 2)

高句丽。

高句丽怎么来的呢?

古时,生活在中国东北的共有四个古族系:

一是,东北南部的古商族系,属汉族;

二是,东北西部的东胡族系。鲜卑、柔然都是东胡族系,其中柔然人一部分化为契丹人,一部分退到外兴安岭一带 ,成为室韦人,即蒙古人的祖先。

三是,东北东部的肃慎族系。肃慎在汉魏称挹娄, 北朝时称勿吉,隋唐称靺鞨,其后的女真族和满族皆出于此;

四是东北中部的濊貊族系。

濊貊族,主体在夏商时本居于山东半岛,属东夷民族。周灭商时,濊貊族被周所迫向东北迁徙,并以松嫩平原为中心定居下来,最南端在长城以北,与燕国为邻,东北部在辽河以东,与肃慎族相接。

这算是山东人最早的一次闯关东吧。明明风软雨柔的江南更繁华更富足,山东人却偏偏爱北上寒凉的东北,不止一次的闯关东谋生,这点值得方家们研究,老王不在此多说了。我们在来说高句丽。

濊貊族的一个分支扶余族,首领解慕漱公元前239年建立起了北扶余国。

"前汉书宣帝神爵三年壬戌四月八日,天帝降于讫升骨城(在大辽医州界),乘五龙车,立都称王,国号北扶余,自称名解慕漱。生子名扶娄,以解为氏焉。王后因上帝之命,移都于东扶余。东明帝继北扶余而兴,立都于卒本州,为卒本扶余,即高句丽之始祖"。

这段记载,来源于一本史书--《三国遗事》。三国?别误会,该史书不是中国的,而是朝鲜的。

公元前195年,解慕漱传位给他的儿子慕漱离。公元前170年,慕漱离去世后,其子高奚斯成为北扶余第三任君主。公元前121年,高奚斯去世后,其长子高于娄继位。公元前86年,高于娄的兄弟解夫娄继承北扶余王位。解夫娄执政后不久,高豆莫与其争权,解夫娄失败,逃到迦叶原,建立了东扶余。

高豆莫成为北扶余第五代君主,改北扶余名称为卒本扶余。公元前37年,扶余王子朱蒙因与其他王子不和,逃到今辽宁本溪桓仁地区,建立了高句丽国。

这样,原北扶余王子朱蒙,就成了高句丽第一代国王。

高句丽扩张成性,国土横跨中国东北、朝鲜半岛部分地区,其居民主要是濊貊族人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了些靺鞨人(肃慎族系),古朝鲜遗民及三韩人。

三韩人是什么概念呢?先来看朝鲜半岛的历史。

周武王灭商后,商朝遗臣箕子,率五千商朝遗民东迁至朝鲜半岛,联合土著居民建立了“箕氏侯国”,史称箕子朝鲜。

战国时,燕国在全盛时期,国力曾一度进入朝鲜半岛。“汉高祖”刘邦时,燕王卢绾背叛汉朝,前往匈奴亡命,部将卫满带千余名亡命者进入朝鲜半岛。

之后,卫满召集战国时齐国和燕国到朝鲜半岛的亡命者,组成军队,推翻了箕子朝鲜,卫满即位,史称“卫满朝鲜”,区域主要是在朝鲜半岛北部及中国东北的一部分地区。

汉武帝有感卫满朝鲜对汉朝的威胁愈来愈大,派军于公元前109年远征朝鲜半岛,并于第二年灭亡卫满朝鲜。随后,把卫满朝鲜的国土分为四郡,分别为:乐浪郡(约在今朝鲜平安南道)、玄菟郡(约在今朝鲜咸镜道)、真番郡(约在朝鲜黄海道、京畿道各一部)、临屯郡(约在今朝鲜江原道)。

当时,朝鲜半岛北部和目前中国东北地区主要分布着扶余国, 高句丽, 沃沮, 东濊和其它小国家。由于受到当地扶余系人的反击,真番、临屯二郡很快瓦解,玄菟郡也被转移到辽东。

与此同时,高句丽逐步融合了其周边国家,于公元 313年吞并了汉四郡的最后一郡--乐浪郡。404年吞并辽东,427年迁都平壤。

箕子朝鲜的准王(箕准)被卫满击败后,逃往朝鲜半岛中南部,建辰国,并自称韩王,都城在汉江之南。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之间曾与卫满朝鲜长期共存。卫满朝鲜灭亡后,辰国这个词从典籍里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三韩。

“韩”在韩语中是“伟大”或“领袖”的意思,与“可汗”同意,三韩即马韩,辰韩和弁韩三个部落。

公元前18年,高句丽建立者朱蒙的两个儿子,因继承问题逃离王国到马韩,大致在今汉城(首尔)的位置,建立了百济王国,并逐步将马韩取替。

辰韩中的6个部落发展成新罗,弁韩被伽倻所吸收, 伽倻后来又与新罗融合,新罗的都城金城,今属韩国庆州。

综上,经过多次变动整合,在公元前57年到公元668年之间,朝鲜半岛整合成了高句丽、新罗、百济三国。

新罗、百济由朝鲜半岛中南部原居民组成,而高句丽的人员组成最复杂,有濊貊族人和扶余人,后又吸收了些靺鞨人,及三韩人,甚至有些汉人。

公元660年和668年,唐朝联合新罗,先后灭亡百济和高句丽,结束了朝鲜半岛三国时代。

纵观朝鲜半岛历史,无论如何也看不出大X某国的某些史学家们,是怎么得出大半个中国曾经都是他们的结论。唯一能说的通的是,高句丽国中的一些人是靺鞨族,而靺鞨族人是满族的先祖,满族后统一中国建立大清王朝。

但靺鞨人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人,充其量,是朝鲜人的亲戚而已。

扯了这么多再回过头来说后燕的苻皇后。苻皇后为求刺激,唆使慕容熙攻打高句丽。

405年1月,后燕慕容熙出兵攻击高句丽辽东城,由于高句丽防守严密,未得逞后撤兵。苻皇后大失所望。405年年底,又鼓动慕容熙攻击契丹。

406年1月,后燕大军到达径北(今北京良乡)。慕容熙看着自己士气低落的军队,再想想契丹兵强马壮,信心不足,准备撤军。

苻美人不高兴了:堂堂国君,即使你怕契丹,也不必原道返回嘛。去年,我们没能到辽东大城转上一圈,这次,为什么不到高句丽的其它地方转转呢?!

被心爱的女人说无能,最能刺激男人的逆反心理和表现欲。为驳美人一笑,慕容熙下令:大军扔掉全部辎重,轻骑袭击高句丽。

高句丽,中原王朝备战多年征讨都不一定能成,何况是一支以游玩为目的的旅游团拍脑瓜子的临时起意。结果,慕容熙还是寸土未取,被迫回到龙城。

407年4月,苻皇后在享尽了人间荣华富贵之后,带着慕容熙对她变态的爱,离开了人世。心爱女人去世,比丧考妣还严重,慕容熙火速通知,后燕从公卿到一般平民,全部出工提供义务劳动,只干一件事儿。

给苻皇后建墓。

此墓叫徽平陵,周长达几里。3个月后,陵墓竣工,开始为苻皇后送葬。送葬还不算,还得有人殉葬。

人之所对封建王朝进行抨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在封建统治者眼里,百姓猪狗不如。以人殉葬制度,就是其中的一个体现。此项残忍的制度最早出现在春秋时期,彼时人殉制度非常普遍,普遍到什么程度?不光帝王将相,甚至平民百姓家里也效仿,丈夫死了后由妻子殉葬。

殉葬传统的由来,归咎于原始社会的死亡崇拜。那时候的人认为,人死了之后会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生活,所以要把活着的时候拥有的一切都带到死后的世界中,继续享用。这个逻辑当然操蛋,最操蛋的是,如果你是一个贵族而生前皇帝对你恩宠赏赐有加,是你一直抱着的大腿,你死后把皇帝也带到地下继续享受恩赐试试?所以,这种逻辑就是压迫欺负弱者的。刚开始是奴隶,后来是妻妾妃嫔,还有一些殉葬者,更魔幻。

某次,秦国国君秦穆公宴请群臣,君臣们个个喝的晕头转向时,秦穆公突然发出灵魂拷问:大家愿不愿意给寡人殉葬?

找死的事儿谁干?还真有人干,而且不止一个,一下子跳出来三个大臣,愿意陪秦穆公一起死。

这三哥们儿估计是喝高了,但秦穆公可不管,领盒饭时把这哥仨一起带走了。

人殉制度毕竟过于残忍,在之后的历史进程中逐渐被摒弃,譬如始皇帝老嬴就用兵马俑来替代真人,到宋朝时,人殉基本很少出现了。但是,也有例外,宋高宗赵构这个准阉人(被金军搜捕吓成了性无能)却带了两个才人陪葬。到元朝时,人殉制度死灰复燃,始作俑者是元朝前的成吉思汗这个人屠。而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有些良心发现,没拉妃子殉葬。

终于翻过了屠杀起家的蒙古人这一页,到了汉文化复兴的明朝,人殉制度应该会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了吧?

图样图森破。汉文化再复兴,抵不过朱元璋这个鸟人的残忍,他他首开明代人殉恶例,而且是用了46名妃嫔宫女为其殉葬。其次子秦王也以两名王妃殉葬,直至明英宗时,明代王室才消灭了人殉制度。所以当年明月曾说,朱元璋父子是没人性的,老王非常赞同。

清初,努尔哈赤、皇太极死后均有人殉,直至康熙十二年,康熙皇帝才以诏令形式正式明令废止了这项极端残忍、丧失人性的制度。

这次,挚爱的苻美人死了,慕容熙也为其选择实行人殉,殉葬者选谁呢?得选择个亲近的人,否则怎能表达对这个美人变态的爱?慕容熙思考再三,选择了自己的嫂子张氏,活埋到地下去陪自己的苻皇后继续拉呱聊天去了。

出殡时,又遇到了一个大问题。灵车制造的太高大,皇宫门无法出去。这能难倒为爱已痴狂的慕容熙?他直接下令,拆掉大门,让车通过。

在中国风水学中,大门是重要的风水物,有诸多讲究和禁忌。如,家中有孕妇,一般都禁止拆大门和安门,因风水学上有胎神占门之说,动门容易动到胎气。

大门属于纯阳之气,厕所属于污湿的独阴之气,二门不可相冲,否则将导致阴阳不协调,为破财之格局。如果已建成这样,要在厕所门挂一珠帘化解。

厨房属于安放炉灶的燥火之气,厨房门也不能与厕所门相冲,否则会交成水火未济之格局,主人运气不顺,还会招惹疾病,化解方法,也是在厕所或厨房门上挂珠帘。

大门正冲房门,主房内住的人运气反复,多官灾是非。化解方法是在大门冲房门之间摆放一个柜子或茶几之类的。

而慕容熙为了过灵车,直接把都城大门拆了。自毁家门,灭国的前兆。果然,慕容熙出城为皇后送葬时,有个人也在暗暗为他准备葬礼。

此人叫冯跋,原后燕的中卫将军,因与慕容熙有矛盾,慕容熙称帝后被通缉。冯跋和其弟弟逃到深山中躲祸,趁这次慕容熙出城为皇后送葬,兄弟二人秘密潜回了龙城。

冯跋先找了他的好朋友、慕容宝的养子慕容云。慕容云,高句丽人,本姓高。

冯跋成功的说服了慕容云,二人调动了五千士兵,关闭了龙城所有的城门。次日,慕容云在冯跋的拥戴下即天王位,恢复了高姓。没过几天,慕容熙被高云抓住后处死,追随爱人苻皇后的香魂而去了。

后燕灭亡。

409年10月,高云宠臣离班杀高云,冯跋又杀离班,自称燕天王,都龙城,史称北燕。

值得一提的是,冯跋是汉人。

430年9月,冯跋病死,其弟冯弘杀冯跋诸子自立。时北魏连年进攻,掠徙北燕民户,436年4月,北魏大军又攻龙城。5月,冯弘向高句丽求助,在高句丽大军保护下,率龙城百姓东渡辽水奔高句丽。两年后冯弘被高句丽所杀。北魏军兵不血刃占领龙城,北燕亡。

冯跋有个儿子冯业,南迁投奔江南的刘宋王朝,开启了岭南冀州长乐冯氏的历史。

冯弘的孙女,则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她就是北魏王朝大名鼎鼎的冯太后,这点后叙。

最新小说: 天下长宁 大秦:我的心声被政哥偷听了! 养蛊人在红楼的邪异人生 大唐天将军 永乐皇孙:外挂朱元璋,朱棣疯了 我教学生修仙,真是为了考清华 三国:卧龙姐夫,忽悠刘备抢荆州 三国:封地1秒涨1兵,百万铁骑绕京城 大明第一工业巨匠 晚妆媚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