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古代言情 > 大明行万里 > 第一章 凤阳皇陵

第一章 凤阳皇陵(1 / 2)

现代时空,冬至,

安徽凤阳明皇陵,锣鼓喧天人头涌动,上午9:30分,凤阳明皇陵建成640周年祭祀大典正式拉开帷幕。来自全国各地的朱氏后裔,明史学者,社会名流以及皇陵景区负责人等数百人聚集一堂,在阴霾清冷的冬至日里以文化和传承的名义大搞封建祭祀活动。

身材高大的张永乐脖子上戴着条亮黄色的丝质围巾混在人群中,显得有点鹤立鸡群,在现场司仪的指挥下,心不在焉地向着面目峥嵘的朱元璋雕塑行礼。

虽然姓张,不过按照他爸爸还有他爷爷的说法,他家本姓朱,按家谱记载,张永乐乃是明太祖朱元璋第22代后嗣子孙,传自朱重八六子楚王朱桢一脉。

张永乐的爷爷在世时不止一次的说过,当年张献忠破汉口,几乎屠尽楚王一脉,而张家的祖上作为早已没落的旁支庶宗得以幸免。

后来更是为躲避满清入关后的清洗,而隐姓埋名改成张氏才传承至今。

即便改了姓,且多代以务农为生并彻底沦为赤贫,可老朱家的传承没有断,祖上的荣光更没有忘,这一点上从他的名字就可见一斑,张永乐,是他爷爷给起的,取自明成祖朱棣的年号,而他爸爸名叫宣德,是明宣宗的年号。

想想他爷爷大字都不认识几个,给孩子取名字还非得沾上点明朝皇家的元素来牵强附会,实在是够难为他老人家了。

而且也不光他们家一支,张家整个族谱里在世的一百多人算起来,几乎每个男丁的名字都跟几百年前的老朱家或者大明朝搭点边。张永乐的亲戚里,张英宗,张弘治等等,不一而足,张家的明朱遗风可见一斑。

近些年,随着明史热和明朝文化热,类似这次的祭祀活动经常举办,而开枝散叶几百年的老朱家后嗣子孙也终于可以堂而皇之,以各种形式冒出头来偶尔露上一小脸,有很多也都和张永乐家一样,不姓朱,在历史的变迁中改了别的姓。

比如河南就有个王姓家族,号称整个村子数百号人都是太祖爷的后代。这次祭祀大典就来了许多类似的“祭祀团”。

当然,依然姓朱的也有,这里面最出名的莫过于前总理镕基,据考证说是第19代。但级别太高,肯定是请不来了。

张永乐今年五十出头,湖北十堰人,现居北京,就职于兵器工业部下属某科研院所,国内小有名气的轻武器专家,海龟博士,目前更是某重点型号单兵轻武器科研项目组负责人之一。按照大众的说法,科学家一枚。

这次本来是去合肥参加一个会议,间歇期刚好有两天休假就被老父亲硬逼着赶到凤阳,代表楚王一脉参加这次的祭祖大典。

张永乐本身对所谓的光宗耀祖什么的并无太大兴趣,但父命难违,闲来无事就当来旅游放松一下。

望着朱元璋雕塑那张算是丑出天际的鞋拔子脸,对比自己的国字脸,张永乐心下对老张家一脉是否真是楚王后代不免有些暗暗怀疑,也多少有点庆幸,幸亏没长那么丑。

正恍惚间,他突然莫名其妙的感觉到太祖雕像的眼睛部位,似有一道彩光闪烁,再定睛一瞧,却又一切如常。

冗长繁琐的祭祀仪式历时数小时终于圆满结束了,虽然下午还安排了一些应景的活动,但张永乐并不想过多停留,提前买了高铁票还预定了台滴滴,准备下午就回合肥。

中午组委会安排了丰盛的午餐,张永乐谁都不认识也说不上几句话,外加上在瑟瑟寒风里站了小半天也有点饥寒交迫,连酒都没怎么沾就趁着热乎埋头猛吃。

倒是同桌的几位颇为活跃,频频敬酒互相搭话,很快大家就熟络起来,气氛很是融洽。

席间,同桌几个年青人很自然的说起了明朝兴亡,起头的某人言道,我若穿越的明朝该如何如何,这个话题当即引起大家的共鸣,场面顿时热闹起来。

许多网络小说的桥段都被大家引申出来,什么造燧发枪和野战炮,什么火铳兵加长矛兵的西班牙方阵,甚至连制造蜂窝煤和玻璃镜子赚银子,屯田养兵之类都被提及。

能来参加这种活动的人,除了朱氏后嗣就是跟凤阳皇陵有关的,没一个是朱明历史小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明史心得和观点,更难得的是,在座的还有一位北师大历史系教授,姓范,乃是本次活动特邀的明史专家,据说今天下午还有他的专题讲座。

朱明国朝两百余年,强盛一时,究竟是怎样走向灭亡的?

在大家天马行空的一通胡侃乱吹后,范教授当仁不让的成了话题的主角。

他列举了目前历史学界的几个主流观点,一是明朝晚期整个社会结构已走向腐朽,土地兼并猖獗,到处是贪腐蛀虫,民不聊生,阶级矛盾突出到了极点,引发以李自成为首的各地农民起义,

二,肆虐北半球长达七十年的小冰河时期,造成农作物大面积绝收减产,灾害频发,瘟疫流行。

三,党争、宦官专权和厂卫横行,

最新小说: 算卦太准,一不小心功德爆表啦! 影视:庆国风华,开局即重启! 军工:屡造大杀器,鬼子杀不得? 综漫末日:女主们都被我玩坏了 超神:缔造归零者文明!震惊凯莎 家父通天带,你侯亮平也配调查我 御兽全能魂宠师 大明:别算命了,快帮我崇祯续命 假千金是白莲花,心声吐槽撕烂她 光之国:我黑暗扎基,爆炒全女主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