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袭清 > 第九十五章 皇帝的企图

第九十五章 皇帝的企图(2 / 2)

翁同龢拱了拱手,“臣觉得,既然要练新军,昆仑伯肯定是不会拒绝。我倒有个两全的提议,皇上出饷,让昆仑伯在朝鲜把新军给练起来,到时大清既有黑旗军,又有旗人新军,不知道……”

没有等翁同龢说完,光绪直接拍说叫好,站了起来。“老师的提议不错,沈爱卿觉着呢?”

两人一唱一和,大概已经是想把事情定下来的意思。沈狱也知道,这次再也不能推辞了,幸好只是练新军,这对其影响不大,当翁同龢说出这个提议时,沈狱已经知道这一老一小打的什么如意算盘。

大清的财政捉襟见肘,那儿还有钱练啥劳什子新军。老佛爷万寿在即,颐和园那个无底洞还没填满呢。这分明当自己是冤大头,让出钱又出力的节奏。他们打的好算盘,旗人的兵,收买是不可能的,自己出钱出力到头来竹篮打水……

其实光绪也是无奈,今日这一出,是他和老师想了许久才弄出来。沈狱的黑旗军不用想了,只要这货不造反,一直能为大清所用就烧高香了。但这不保险,新练一支旗人的军队才是万全之策,架不住没钱。关键时刻,还是老师翁同龢出了个点子,沈狱的底子早摸透了,敲打一番,肯定会感恩戴德的帮着练新军呢。

既然翁同龢架好梯子,沈狱没理由不顺杆而下。其他的不考虑,先离开京城再说,既然安排在朝鲜练兵,到时候要怎么样就一句话的事儿。能回到朝鲜还不天高任鸟飞?

“臣谢主隆恩,必定给大清、给皇上练出一支比黑旗军还要强的军队来。”

光绪轻轻的摆了摆手,语气已转回和蔼:“旗人的根本大事儿,就劳烦沈爱卿了。至于每年拨多少银子出来,沈爱卿给统计一下报上来,朕不会亏待你的。”

沈狱还是那句老话儿:“皇上您说得在理。”

光绪笑笑,转头又看着站得笔直的翁同龢,声音温和:“就这么着吧。以后新军的饷,尽快想办法解决,再给沈爱卿挑个好的同僚。好好的把差使办下来。至于其他事情……”

“臣一直听说沈卿家能作一手好词。……皇上对昆仑词也不陌生,难得沈卿家来一次京城,不如就让他给您赋上一首如何?”

翁同龢得宠还是有其原因的,光绪的尿性他早摸得清清楚楚,对于这一口,他得帮着提一提。

光绪胸口起伏,外表嬴弱,被老师搔到了痒处,但他还要拿乔,表面装得平静。沈狱那首昆仑词随着朝鲜的功绩,早就传遍天下,确实大气磅礴,如今被老师这么一说,光绪也是很期待的呢。

这就苦了沈狱了,他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诗人,只有他自己清楚自己的事儿,他那点墨水连文人都算不上,当初在同文馆随便抄袭一首词,没想到最后却害苦了自己。

沈狱故作深沉的冥想了好一会儿,但始终找不到好的措辞去拒绝。光绪和翁同龢以为沈狱在酝酿词作,也不好打扰。

沈狱不经意抬头,看到光绪身后一副宋朝真迹,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

江山,江山,你-妹的有了。沈狱度步而出,装作诗人的风-骚-样儿。

那沙哑且不失韵味的嗓音缓缓而出: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最新小说: 江边的月亮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九州立志传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穿越大唐当股东 嫡女重归 归藏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万历小捕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