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我要做明世祖 > 第127章:报纸

第127章:报纸(2 / 2)

邸报这种东西,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

只是以前大多为官员抄录朝廷政策传发地方用的,并没有面向全社会。

现在由东宫主办的《文政杂谈》一出,让大家都很好奇。

这个新式邸报的名字一听就容易懂,讨论的是文学政治上的事情。

可有什么好说的?

读书人之间经常会在青楼楚馆举办宴会,谈论绝妙文章,口若悬河,说的好了引起好姑娘的青睐,还能白嫖呢!

是故他们对此不解。

直到这个被太子成为“报纸”的东西在十二月二日正式发售。

前三天是免费送给人看的,即便之后算账,也只是几个铜板就能拿一份。

反正活字印刷的成本并不高,东宫那边到了年底也有结余,根本不在乎自己倒贴钱办报纸。

后世搞网络的,开办之初,哪个不是为了抢流量而自掏腰包?

这是寻常小事。

德云社那边也在为此做宣传。

发展到现在,德云社在民间的号召力已经很强大了,他们编的段子和故事广为人知,深受百姓喜爱。

正好过年了大家都闲着,手里自然有点小钱,买张报纸回去,也不算难事——

在这样的时代,知识非常的贵重,一本杂书的价格就够普通百姓攒半年的钱了。

现在这报纸写满了字,才这么点钱,买回去供着也好啊!

还能拿着报纸给家里读书的孩子认字呢,免去了一些书本费。

老百姓精打细算,理智追星。

他们认真一想,响应偶像号召去给报纸催销量,对自己来说还是件好事,便一点都不排斥的赶去通政司摆出来的摊子前要了一份。

通政司还特意派出了几个小吏,负责给不认字的人宣读报纸上的内容。

在官方和民间组织的努力推动下,《文政杂谈》成了京城里的新话题。

“这种大事,哪里能让泥腿子知道?”茶馆里,有读书人很不乐意,觉得报纸这玩意挺好,但随便让人投稿的事,不行!

一旦让文盲们那磕碜的言语登上官方邸报,那便是对他们的羞辱!

污言秽语,不堪入目!

而且让官方主推的论点,竟然还是“孔家不孔”这样的事,更加刺激到了会读书的高贵人类。

所以他们投稿很积极,却是在反对报纸允许百姓登文一事。

这样的傻逼,收到东宫指点的通政司是不会理的。

他们只负责把东宫马甲人的文章登上去抛砖引玉。

而披上了马甲,朱见济也能彻底放飞自我,在言辞之间,猛烈的批判起了孔家。

当然,他也没一来就开大招,把攻击范围从孔家扩大到了目前所有的读书人,只是把孔家做过的事列举了一遍,然后写了一些来自曲阜的采访。

在这些被记录下的百姓话语中,只能说——

曲阜百姓,

苦孔家久矣!

随后,吏部尚书王文也激情动笔,以朝廷重臣的立场,分析了一遍孔家事件对社会的不利影响,并且表态他是支持朝廷替孔子教训不肖子孙政策的。

比起朱见济的马甲,王文是实名上场,并且充分发挥了他的“刻薄”优势,言辞之激烈,讽刺之深重,让人看了面红耳赤,有血压升高之功效。

虽然在事后受到了一点小罚款,觉得他这样的大臣公开放嘲讽有点给朝廷丢人,但王文很快乐。

因为太子在罚款之后,留他同桌吃了一顿饭!

荣耀!

以此为开端,从十二月到景泰七年的正月,连续两个月的大讨论展开了。

朝廷也派遣了采风官去周边进行采访。

老百姓第一次参与到这种正式场合的活动,也非常激动,抓到一个野生的采风官就是一顿侃侃而谈,恨不得把自己都塞到报纸上去。

一想到自己能对传说中的衍圣公进行点评,他们就极为兴奋。

就算大字不识几个,但天子脚下,总有能说会道的北京爷们为采风官们提供材料的。

而庶民的嘴巴开张了,也让老爷们恐慌起来,进一步加快了投稿的步伐。

景泰帝觉得很满意。

一直对着朝廷开炮的无聊人类终于转战场地,去报纸上跟人对线去了。

他终于可以轻轻松松的去过年了。

最新小说: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归藏 江边的月亮 万历小捕快 九州立志传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穿越大唐当股东 嫡女重归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