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大清兴衰录 > 第21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第21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 / 2)

这个事情,郑经做的比较不厚道,耿精忠刚造反时,请求郑经出兵相助,郑经就把泉州打了下来。要知道,泉州当年乃是中心城市,非常有钱,物产丰富,全台湾的gdp加起来都不到泉州一个零头。

所以郑经就准备赖着不走了。

耿精忠听说后勃然大怒,派人给郑经送了一封书信,信中强烈谴责这种“空手套白狼”的不道德行为,要求郑经马上归还泉州。

郑经表示,你听我调遣,奉我为正统,我就归还。

废话,要都听你的话,还谈什么归还?我都成你手下了,不要说泉州了,福建都是你的了!

对于郑经这种耍无赖的行为,耿精忠非常愤怒,所以他决定给郑经一点颜色瞧瞧。当然他这个动作有点大,他派了五万人马,准备一举端掉郑经。

但是耿精忠忽视了一个问题,战争,并不完全是数量的比拼。如果真的拼数量,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元朝和清朝了。虽然郑经人不多,但是,他们的统帅确实一个很厉害的角色。可以说是郑经手下最厉害的大将。

而作为富三代的耿精忠,虽然搞经济很有一套,虽然也有一定的作战经验,和这个人相比,只能算是个初中生。

刘国轩,台湾第一大将。1629年出生,福建人。由于他老家属于偏远山区,山里老闹土匪。15岁的时候,这位刘国轩小朋友就带领乡民大破土匪,真正是有志不在年高。

不过,他军事生涯的起点,是从清军阵营开始的。1646年,清军进入福建,他在漳州开始了行伍生涯。在清军效力期间,刘国轩见到了一个人,一个改变他一生,就是前面我们介绍的施琅。

据说施琅有一次晚上视察工作,遇到刘国轩,施大人可能当时也比较无聊,就简单地和大伙聊了两句,大概是想在一帮新兵蛋子面前秀一下,没想到,这位刘国轩竟然接过了施大人的话茬,侃侃而谈,就防守问题谈了自己的观点。施琅一听,立即决定:“以后你跟着我混吧。”

有施琅罩着,从此刘国轩平步青云,一路升官。

后来施琅从了郑成功,刘国轩脑门一热,也跟着施琅投靠了郑成功。后来施琅又因为个人原因再次投靠了清军,但刘国轩留了下来。

不过作为施琅的老部下,刘国轩一开始并没有得到重用。但是是金子总会发光,在郑成功征服台湾和郑经平定台湾当地高山族“山大王”的战斗中,刘国轩可以说是立下了第一功。他充分展示了自己打仗灵活而又不失勇猛的特点。以至于郑经非常高兴地表示,“真乃国家栋梁也”。

从此郑经对刘国轩同志非常信任,军事上的大小事情都交给了刘国轩。刘国轩也因此和陈永华、冯锡范(就是鹿鼎记里那位)成为台湾三杰。

这位刘国轩精通兵法,而且身经百战。如果耿精忠能够好好读一下刘国轩的简历,我相信,他可能会做出另外的选择。可惜耿精忠这样的纨绔子弟,是不太可能研究刘国轩这样的小人物的。

刘国轩的部队虽然少,由于台湾相对比较穷,大家好不容易跑到大陆来发财,所以战斗力比较高。而耿精忠的部队虽然多,但是很多是新招的部队,战斗力非常差。

兵贵精而不在于多,有时确实就是这么一回事。

所以耿精忠被刘国轩打得满地找牙,最后不得不求和。好不容易在吴三桂的调停之下,双方签订了双边协议,大家划定了势力范围,泉州就让给郑经了,不过郑经只能去打广东,福建其他地方划归耿精忠,双方面子上才算消停了。

现在吴三桂撕掉了最后一丝遮羞布之后,郑经再也坐不住了。他决定和吴三桂分手!郑经并不是一个喜欢考虑大局的人,所以就在耿精忠在前线被清军两大亲王搞得焦头烂额就要回老家的时候,郑经决定,在背后给他们捅刀子事实上,这真是一个双输的行为。

郑经果断地欺负了一把耿精忠,他又接管了原来属于汀州。。。。

就这样,杰书和岳乐已经从东西对他进行了合围,再加上南面的郑经,耿精忠彻底没戏了。

最新小说: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嫡女重归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万历小捕快 江边的月亮 穿越大唐当股东 九州立志传 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