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港台言情 > 1908远东狂人 > 第341章 补救措施 上

第341章 补救措施 上(2 / 2)

“总统府的一个车夫是我亲戚异他说的。”

“那你说说为啥那唐绍仪没有加入联合阵线?他不是加入了同盟会么?”

“你问我我咋知道?这官场上的事啊咱们小老百姓那是砸摸不清楚的。”

茶馆里的人猜测着马车里乘客的身份但是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猜对那马车里既没坐着唐绍仪也没坐着蔡廷干那乘客甚至不是北洋政府里的人。

马车里只有两位乘客一位是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另一位是联合阵线“和平代表团”的团长宋教仁他们是去总统府会晤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的不过在去总统府之前他们必须先去一趟外务部这是程序也是礼节。

两位乘客的表情略有不同朱尔典一脸产肃宋教仁却是幕情轻松。

北洋南进第二军在豫南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天津租界之后以宋教仁为代表的南方和平代表团起初有些不信直到稍晚些租界的外国报纸纷纷在头版头条对这一事件进行了简略”迂。这些国会的议员代我们才如梦初醒先是欢呼雀跃继则精神振奋。

没想到啊整整四个师的北洋军竟被联阵部队全歼这是决定性的胜利啊当初没打之前众人还担心战败但是事实证明赵总司令是正确的北洋军外强中干完全不是革命军的对手现在众人对总司令的战略眼光更加佩服了。

多数议员代表当时就建议利用这个机会再次与袁世凯寻求谈判争取尽快结束南北对峙局面使国会真正成为这个国家的主宰宋教仁也有此打算于是拍电报向上海租界的国会请示并向联合阵线庶务委员会拍电报委员长赵北很快回电批准了这个提议但同时也提醒和平代表团全体代表这次谈判必须由联合阵线掌握主动权。

换句话说现在对和谈更积极的应该是北洋一方而不应该是联合阵线一方。

宋教仁领悟了赵北的用意但是他不愿意等他有自己的打算于是当时就派人到了北京与北洋政府外务部取得联系准备立即与袁世凯接触进行和谈但是让他颇感诧异的是袁世凯一口拒绝了和谈建议。

这让宋教仁很是愤慨想起赵北的提醒他只能改变策略索性耐着性子就在天津等待这一等就是两天直到今天上午英国公使朱尔典亲自跑到天津派人将宋教仁从天津德国租界请了出来然后挂上一列专车从天津直驶北京。

就这样在朱尔典先生的撮合之下。作为联合阵线的全权和谈代表。宋教仁到了北京准备与北洋方面进行和谈至于他的随员现在仍在北京大前门火车站旁的旅馆里宋教仁乘外务部马车进城主要是为了打前站。

马车直驶民国政府外务部到了地方下了马车一看竟然没有一个政府官员来迎接他们这让朱尔典有些尴尬。

“很抱歉贵国中枢政府在礼节方面似乎有些欠缺。”

朱尔典向宋教仁歉意的一笑特意在“中枢政府”这四个字上加重了语气这言下之意也很清楚那就是无论这一仗北洋败得如何惨袁世凯始终是这个政府的大总统。他就代表着中枢权威至于宋教仁只是一个地方实力派的谈判代表无论如何是不能与北洋平起平坐的。

“公使先生您的话说得有些不妥。现在国会选举虽然结束但是正式大总统的选举荐未举行正式内阁也没有组建所以这“中枢政府。一词不太严谨还是称为“看守政府。较为妥当。”

宋教仁也是微微一笑不卑不亢的纠正了一下对方的观点这话里的意思也是很明白的对于袁世凯的“中枢”地位联合阵线有些异议。至于袁世凯这个临时大总统到底是否是一个过渡人物这还需要看此次和谈的结果而定。

朱尔典不想在这个问题上跟人打嘴仗他也没什么心情纠缠这个问题。南北之间谁胜谁负现在已经很清楚了豫南一战北洋第二军全军覆没北洋政府固然受到强烈震撼。那远在欧渊的英国政府也同样对此震惊不已他们万万没有料到袁世凯的北洋军竟如此不堪一击更让英国政府忧虑的是根据英国在德国的潜伏间谍报告德国汉堡港的两艘满载军火的远洋货轮在前天起钴。目的地是中国杭州这正是在豫南战役结束之后这绝不是巧合。显然。通过这一仗德国政府意识到了联合阵线的潜在利用价值决定对联合阵线加大援助力度如果得到德国的大力支持联合阵线肯定会将不堪一击的北洋集团一脚踢下中国的政治舞台而这绝不是英国政府愿意看到的。

英国绝不允许远东出现一个亲德政权那会影响到英国的远东乃至世界战略所以英国政府必须想办法阻止袁世凯北洋政府的倒台至少在英国物色到更合适的代理人之前北洋政府不能倒下。

于是朱尔典就开始为南北和谈奔走试图通过这种方式维持摇摇欲坠的袁世凯政府。

但是要想让袁世凯接受和谈建议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作为袁世凯的朋友朱尔典非常清楚现在袁世凯的愤怒自从冯国璋的北洋第二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回总统府。袁世凯就暴跳如雷召集一帮小站新军亲信接连开会扬言“御驾亲征”要把这北洋的面子给抢回来。要继续跟联合阵线作战到底。

作战到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问题不在于北洋没有足够的部队。也不在于没有足够的军饷和弹药。问题的关键是如果袁世凯继续跟南方实力派进行战争的话将对英国的远东战略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英国在远东的战略就是平衡战略。英国与日本结盟是为了平衡俄国力量英国与俄国结盟也是为了平衡日本力量同时拉拢日俄两国共同压制德国力量但是这个平衡战略的前提条件是中国的局势不生剧烈变化。

正因如此在“戊申革命”爆之后英国政府立即采取措施全面支持袁世凯夺取权力试图以此为手段尽快平息革命引起的乱局维持远东平衡局面使那些有着凯觎之心的列强无机可乘。

但是随着南北对峙的升级袁世凯的北洋集团与赵北的联合阵线终于兵戎相见双方在河南进行了一场小规模的近代化战争战争之前。英国人较为看好袁世凯的北洋军因为他们装备齐全有英国、日本支持一般来说是不可能战败的。但是战争的结局却给了英国政府一记响亮的耳光联合阵线大获全胜。北洋军败得一塌糊涂这让英国政府非常的震惊这才意识到北洋集团是多么的虚弱。

但是后悔是来不及了英国政府必须立即采取补救措施维持远东的平衡局面。

让英国政府更觉得意外的是。吃了大败仗的袁世凯竟然还想打下去。这简直是不自量力!

最新小说: 穿越大唐当股东 江边的月亮 自驾到大唐,开局救助长乐公主 江山风华录:开局从卖驴开始 万历小捕快 归藏 重生后白月光渣了所有人 嫡女重归 大明:让你当锦鲤,你去当老六? 九州立志传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