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天 > 玄幻仙侠 > 大唐逐鹿风云 > 反王传之李密

反王传之李密(2 / 2)

十一月戊午,李密摆下鸿门宴,请翟让、翟弘、单雄信、徐世绩、王儒信等人吃饭,翟系人马不知有诈,坦然前往。席间李密以自己人吃饭用不着卫士为借口,让双方的卫士都下去休息,席间只剩下几位首领和李密手下力士蔡建德。翟让素来喜爱弓矢,酒酣耳热之际,李密取出一张良弓请翟让鉴赏,翟取弓在手,拉弓以试弓力,就在翟拉满之时,蔡建德从身后一刀将翟让刺倒。跟着李密伏兵四起,将翟弘、王儒信等人乱刀砍死。单雄信见机最快,立即跪地求饶,徐世绩破门而出却被砍中头部,重伤倒地。单、徐是瓦岗大将,李密其实也舍不得杀他二人,因此李密及时喝阻了要杀单、徐二人的手下,单、徐得以逃得一命。李密随后更亲手为徐世绩裹伤,又单骑入单雄信营中安抚单雄信的部下,单、徐见大势已去,无可奈何,只得降了李密。由于翟系首领已或死或降,李密又只杀了翟让全家,对其余人等一概不问,因此翟部基本平静,这起火并在一日内就全面完成。

火并翟让一事,从技术上看,李密事先准备充分,翟系人马毫无还手余地就全军覆没,事后处理得宜,尽量缩小了打击面,安抚翟让部下,翟让所部全部归降,没有给王世充任何可乘之机,比起千年后的太平天国天京内讧,李密是高明得太多了。李密的大敌王世充早就看出李密翟让必然内讧,一直在等待这一时机,不料李密只用一日就控制了局面,王大为失望,同时也对李密大为佩服,王评价说,“李密天资明决,为龙为蛇,不可测也”。但是,从战略上看,李密实在是得不偿失。李密所以向翟让下手,是怀疑翟让阴谋作乱,企图推翻自己,但事后却并没发现什么确凿证据证明翟让有什么阴谋活动,这样李密就丧失了杀翟让的大义名分。的确翟让仗着自己是老领导,不免欺压其他同僚,对李密也不象其他人那样恭敬,但翟让是李密的恩人,把李密从落魄的流浪汉扶植起来,又把自己创立的瓦岗军送了给李密,李密却仅因为怀疑就杀了翟让全家,这无论如何说不过去。火并翟让后,李密的人格形象大幅下降,手下众将开始对他心存猜疑,这也难怪,李密连翟让都杀,还有什么其他人不能杀?一个领袖如果丧失了能够使属下尽忠的人格魅力,那他的属下就只能和他同富贵而不能共患难,后来李密战败时树倒猢狲散,一败不可收拾,其祸根在这次火并时就已埋下了。这也不能怪罪李密,所谓当局者迷,在政治斗争中,本来就没什么人情可言,也没有什么犹豫的余地。

第八章洛阳之围(后期)

粮食短缺一直是洛阳的心腹之患,与李密僵持越久,洛阳的战斗力就越衰弱。此前王世充一直等待李密翟让内讧,希望趁机打个漂亮的反击,不料李密手段高超,王世充盼望的良机根本就没有出现,王失望之余,决定趁着还能一战,做一次大规模出击。大业十四年正月,洛阳守军倾巢而出,渡洛水进攻李密。王世充命手下众将各造浮桥,桥先成的先进攻,因此王军进攻时间先后不一。王辩所部最先完成浮桥,奋勇当先,攻破李密营地外栅,眼看李密即将支持不住,王世充营中居然在此时鸣号命令撤退,王辩部为之愕然,李密乘机亲帅敢死队反击,王辩部几乎全军覆没,王辩本人战死。先头部队的失利牵动了王世充全军,王军全面溃败,狼狈逃回洛阳,这次战役是王世充领兵以来最凄惨的一次(见反王传之王世充)。至于王世充为何在关键时刻鸣号撤退,有说法是王当时不知王辩即将取胜,因此贻误战机;不过也可能是王世充不希望王辩立此大功,就象三国演义里眼看庞德就要打赢关羽,于禁却在阵后鸣金一样;当然,也有可能根本就是李密派的奸细在做手脚。不论原因怎样,王世充因为这一悲剧性的错误在将要胜利时输掉了这场决战。

到这次大败为止,王世充与李密已有大小四十余战(一说七十余战),败多胜少,尤其这次大败严重削弱了洛阳的战力和守军的士气。李密随后拥兵三十万逼洛阳上春门挑战,段达出城迎击,居然未战先溃。对于李密的进攻,洛阳已无还手之力,只能在包围中苦苦支撑。

眼看李密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各路反王如窦建德、朱粲、孟海公、徐圆朗等纷纷遣使劝进,就是劝李密称帝,同时表示归顺,瓦岗军的裴仁基等将领谋士也请李密正位。李密答复说,东都未平,不可议此,言下之意就是攻克洛阳后就要登基称帝了。这时的李密真是志得意满,如果没有意外,洛阳将是李密囊中之物了。

大业十四年三月,发生了一件震动天下的意外,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隋炀帝杨广被杀。当时杨广的精神已经极度颓废,只想偏安于江南,对天下大乱的格局采取逃避的态度,但杨广身边护驾的骁果(就是御林军)都是关西人,家属都在长安,人心思归,偏偏杨广不许西归,而且对私自逃走的骁果一律处死,所谓官逼民反,终于激发了骁果的兵变。事发时杨广追问究竟是何人主谋,得到的回答是“普天同怨,何止一人”,杨广没有死在任何一路反王手里,居然死于自己御林军的兵变,当昏君当到这个程度,实在是空前绝后了。杨广既死,宇文化及帅骁果十万人西归,李密的地盘是宇文化及必经之地,宇文要想西行,与李密一战在所难免。

六月,宇文军到达黎阳,围徐世绩于黎阳仓城,李密亲帅二万精兵驻于清淇,与徐世绩呼应,宇文来进攻则坚守不战,宇文进攻黎阳则骚扰其后路,由于李密战术得当,加上徐世绩固守有方,宇文无可奈何,两军打成僵持。此时李密西有洛阳,东有宇文,陷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如果洛阳出兵与宇文夹击,李密就形势不妙。正在李密担心之际,洛阳忽然派出使者,希望与李密停战。原来对洛阳来说,宇文是杀害先帝的凶手,其痛恨程度在李密之上,同时洛阳方面还希望两个反贼先自相残杀,好来个卞庄刺虎,因此洛阳主动向李密提出招安。李密喜出望外,当即请降,派了使者去洛阳修好。皇泰主(即越王杨侗,杨广死后即位,史称皇泰主)隆重接待李密的使者,封李密为太尉、尚书令、东南道大行台、行军元帅、魏国公。皇泰主还给李密写信,表示此前一笔勾销,今后君臣和衷共济,委为股肱,于是李密从反贼头子摇身一变成为了朝廷栋梁。

解除了洛阳这个后顾之忧,李密得以全力对付宇文化及。李密得知宇文军粮将尽,于是使出花招,假意与宇文和谈,并许诺借粮给宇文。宇文化及信以为真,大喜之下,允许属下部队放开吃喝,也许还举行聚餐之类,结果本来就所剩无几的军粮迅速耗尽。李密的计划是到宇文消耗完全部军粮后才翻脸,不料有部下叛变,把李密的花招告诉了宇文。宇文当然大怒,又知道军粮已无法支持,于是全军向李密进攻,七月,双方在童山大战。宇文所部是杨广的御林军,是隋军中最精锐的部队,战斗力极强,瓦岗军苦战一天,几乎不支,李密本人也中流失受伤,如果不是秦叔宝拼死保护,几乎被宇文军生擒。李密拼尽全力,才勉强击退了宇文的这次进攻。虽然童山之战没有能击溃宇文军,但李密还是胜利了,因为宇文已没有军粮,无法再与瓦岗军相持,童山之战后不久,宇文军自行崩溃,将领陈智略、樊文超(是当年守洛阳战杨玄感的大将樊子盖之子)、张童儿等纷纷投降李密,宇文化及只剩下两万人,逃奔魏县去了(后来宇文被窦建德所灭,见反王传之窦建德)。宇文军没有输在战场上,却因为军粮而失败,实在是生动地表现了战争中后勤保障的重要地位。击败宇文化及后,李密就要按当初与皇泰主的约定“入朝辅政”,不战而得洛阳的机会就在眼前了。

第九章洛阳之围(意外的结局)

正所谓好事多磨,就在李密按照与皇泰主的约定,动身前往洛阳“辅政”时,以王世充为首的洛阳军方发动了兵变,皇泰主沦为傀儡,力主招安李密的大臣元文都、卢楚死于乱军之中,洛阳落入王世充手中(兵变的详情见反王传之王世充)。王世充是坚定的反李密派,他的掌权结束了李密与洛阳小朝廷短暂的蜜月期,洛阳攻防战又重新开始。

对比李密与王世充的势力,瓦岗军无论兵力还是粮草都远远胜过洛阳守军。从兵力上说,击溃宇文化及后,李密的威望如日中天,传檄所至,望风归附,加上用大量的粮食招引各地流民,瓦岗军的兵力每天都在增加;洛阳被围日久,只余孤城一座,外无救兵,多次战败后又发生内乱,兵力损失严重,而且每天在负增长。从粮草上说,李密控制了广大的地盘,又有全国最大的粮仓作为后盾,绝无后顾之忧;洛阳则大闹粮荒,一斛米卖到八九万钱,连公卿大臣都无法保障自己的伙食。这样的力量对比,局势实在大大有利于李密。

但是李密也不是没有弱点,值此胜利在望之即,李密丧失了一贯的冷静,开始飘飘然起来。这种迹象有两个重要表现,一是无故流放徐世绩,二是大量浪费存粮。由于瓦岗军扩张太快,新血太多(尤其是宇文化及的手下成建制地投靠过来),新旧势力间无法立即融合,发生了不少矛盾。李密为安抚新人,往往对新人多加关照,为此不免让老臣子们心中不满,徐世绩代表老臣子向李密发牢骚,结果弄得李密不高兴,居然就发配徐世绩去黎阳驻守,把他开除出了瓦岗领导层。从攻克洛口仓开始,李密一直在开仓放粮,为了显示威风收买民心,李密的放粮是非常彻底毫无限制的,来取粮的可以随意领取,无人管理。老百姓来取粮时总是惟恐不足,尽量多取,可在归途中往往拿不动,于是随意抛弃于路,从粮仓到城门的大路上,“米厚数寸,为车马所蹂践”。老百姓取粮后在洛水边淘米做饭,不知爱惜,大量粮食随水流失,史载“洛水两岸之间,望之皆如白沙”。对这样骇人听闻的浪费,李密不但不制止,反而引以为荣,评价说“此可谓足粮”!徐世绩是瓦岗军的创业元老,中流砥柱;粮食是李密的命根,霸业的基础,李密却自以为胜利指日可待,完全丧失自制,在全盛的表面下,失败的影子已经出现了。

坚持到九月,洛阳已经粮尽,王世充无奈之下,不得不做乾坤一掷,亲自率领了两万主力做最后一次出击。当年王世充刚到洛阳第一次出击李密时,出击的兵力是十余万,如今却只剩两万了,洛阳的窘迫可见一斑。对洛阳来说,这是真正的最后一战,王军已成哀兵,因此,虽然只有两万人,但其士气和战斗力仍然不可小看。得知王世充出兵的消息,李密召集众将讨论对策。大将裴仁基建议固守不战,别遣一军乘虚袭击洛阳,则王世充必然疲于奔命,可以不战而胜。李密也赞同裴仁基的观点,认为只要固守,不出十日王世充就会粮尽自灭,可以重演破宇文化及的历史。但是,瓦岗军众将皆十分轻敌,认为可以一战而胜,大家急于出战立功,纷纷要求决战。李密惑于众议,放弃了固守的计划,决定出战,裴仁基和魏征苦苦相劝,但李密已听不进去了。

于是李密留王伯当守金墉,自己出兵在北氓山与王世充决战。从数量上说,瓦岗军战压倒优势,但其中真正的精锐已在与宇文化及的童山之战中损失殆尽,如今的兵力大部分都是童山之战后投降的或新招募的,而王世充的两万人则是他从淮南带到洛阳的子弟兵,又是粮尽拼命,因此瓦岗军的数量优势并未发挥作用,双方第一天的大战基本战平。直到此时,李密和瓦岗众将仍未醒悟,仍存轻敌之心,当晚设营居然不设壁垒。这种轻敌的心态被王世充充分利用,第二天凌晨,王军向瓦岗军发动了突袭,出发前,王世充鼓励他的士兵说,此战所争的不是胜负,而是生死,成则共享富贵,败则死无所葬,“所争者死,非独为国”。王军拼死进攻,瓦岗军因轻敌而准备不足,未及列阵就被王军冲了进来,双方混战。王世充早已准备了一个相貌与李密相似的人,这时突然将此人押出来,高呼捉到了李密,王军士气倍增,高呼万岁,瓦岗军则不知真假,人心浮动。前一晚王世充已派了一支二百多人的小部队潜入北邙山内,在李密阵后埋伏,这时乘机突袭瓦岗军后背,大肆纵火,瓦岗军终于不支溃败,裴仁基、祖君彦及辎重、家眷被俘。

北氓山之败引发了瓦岗军的连锁反应,新归附的宇文化及旧部陈智略、张童儿等率先投降王世充,此前,杀翟让和贬徐世绩两件事已在瓦岗军中种下祸根,使瓦岗旧将心冷,如今这些旧将见势不妙,以单雄信为首,也纷纷抛弃了李密改投王世充。北氓战败后,李密领了一万残部向洛口撤退,这时洛口守将邴元真(原翟系人马)已暗通王世充,招王部渡洛水取兴洛仓,李密知而不发,希望乘王部半渡时突袭好反败为胜。这个策略确实可行,不料在最关键的时候,李密的侦查兵出了问题,在王军渡河时居然没有及时通报李密,待李密得知时,王军已经渡过洛水,突袭计划因而流产。王军一渡河,邴元真立即投降,兴洛仓落入王世充之手。李密的号召力是以存粮为后盾,如今没了粮食,号称百万的瓦岗军也就树倒猢狲散了,李密自知已无力回天,不得不从洛阳黯然撤退。

洛阳之围从大业十三年二月攻克兴洛仓开始,到十四年九月北氓山之败结束,李密连战皆胜,先后击败了洛阳守军、王世充的援洛兵团、宇文化及的十万骁果,几乎可以肯定未来的天下将属于李密,居然却在最后就要成功时一战而败,一败不可收拾,这可以称得上隋末历史最大的一次意外。当年李密随杨玄感起兵时,曾劝杨玄感说洛阳是四面受敌之地,应先攻取长安作为根据地,进可攻退可守,不要急于进攻洛阳,杨玄感不听李密之劝,结果被聚歼于洛阳城下。那为什么到李密自己起兵时,还是先进攻洛阳,以至重蹈覆辙呢?事实上这个问题李密早就考虑到了,早在大业十三年五月,李密的部将柴孝和(此人在王世充李密第一次交手时战死)就提议留翟让、裴仁基二人围洛阳,李密亲率主力攻长安,然后以长安为根据地平定天下。当时李渊刚刚起兵,长安兵力一部分已支援洛阳,一部分正监视太原李家,如果李密进攻长安,的确是有很大可能成功。但李密拒绝了柴的提议,理由一是担心瓦岗所部都是山东人,不肯西入长安;一是担心自己离开洛阳后留守众将互不服从发生内乱。其实后一个理由才是真正的顾虑,李密的粮仓在洛阳,因此洛阳是绝对不能放弃的,但如果李密自己去攻长安,又没有人可以担当留守洛阳方面的重任(其实不是没有人选,翟让就可以,但就是这样才更不放心)。如果李密与翟让可以和衷共济,一围洛阳,一取长安,历史也许会改写,起码李渊没那么容易得天下,可是政治就是政治,李密宁可放弃诱人的长安,也不放心让翟让独当一面,终于错过了取长安的时机。

第十章落魄者的最后日子

眼看败局已定,李密不得不承认失败,收拾残部寻找退路。黎阳是瓦岗军除洛口外的另一个根据地,瓦岗军在此驻守的兵力有数万之众,以黎阳仓为依托,控制着河北大片土地,可以作为卷土重来的基地,因此李密的第一个方案是去黎阳。北氓之战前,徐世绩因为得罪李密而被发配去黎阳驻守,因此这时黎阳是在徐世绩控制之下。为此有人向李密进言,说道当年杀翟让时徐世绩几乎丧命,加之不久前又刚被贬职,难免对李密心存怨恨,北氓战败后,单雄信等翟让旧将现在都已纷纷变节,难保徐世绩不会怀有二心,如果在这种时候去投奔徐世绩,只怕是凶多吉少。李密仔细考虑后,认为此言有理,因此放弃了去黎阳的方案。李密的第二个方案是固守现存的河南地盘,逐渐恢复实力,再图进取。但瓦岗众将在北氓之败后都已丧失信心,认为军心已散,无力对抗王世充(这的确是实情,李密丧失了粮食也就丧失了霸业的基础),都反对继续留在河南,李密无奈,只好也放弃了第二种方案。

想到不久前还踌躇满志以为霸业可成,如今却有如丧家之犬,走投无路,李密当众大哭,甚至拔剑出来试图自刎,王伯当急忙夺剑,抱住李密痛哭,众将也都为之垂泪。这时李密提出了第三个方案,那就是西入关中投降李渊。说起来李密与李渊还曾有过来往,大业十三年七月,李渊刚刚起兵,派人送信给李密以修好,李密当时正是威风,隐隐有天下盟主的架势,因此给李渊的回信十分傲慢,流露出招纳之意。李渊得信后,考虑到可以利用李密在洛阳拖住隋朝主力,以便自己攻克长安经略关中,于是回信大拍马屁,说什么希望大弟(二人同姓,李渊年长,称大弟是为表亲热)早成大业一统天下,那时我可以攀龙附凤,如果能被封在唐地(当时李渊被隋封为唐公)就心满意足了。收到这么一封马屁信,李密自然大为高兴,从此与李渊书信往来不绝。如今居然轮到李密要去投奔李渊,实在是天地倒转了。不过李密确实为李渊长期拖住了隋朝主力,尤其又击败了以长安为目标的宇文化及,对李渊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因此这最后一个方案得到了众将的一致同意。于是,在大业十四年九月,李密率领残部二万余人向西入关投降李渊的唐朝,同行的还有王伯当、魏征等人。十月,李密到达长安,李渊封李密为光禄卿、上柱国,邢国公。

北氓之败后,李密属下的河南河北地方郡县大部分投降了王世充,但也有不肯降王的,李密投唐后,这些旧部也就纷纷投奔了唐朝,其中比较著名的有刘德威(后来参与了李世民灭王世充、窦建德的战斗)、贾闰甫(当年就是他劝裴仁基投降李密)等人。在这些人中,最著名、势力最大的要算徐世绩了。徐世绩一直坚守黎阳,既不自己独立,也不投降王世充或李渊,后来李密派魏征做使臣去劝徐世绩降唐,徐这才决定降唐。虽然是要降唐,但徐世绩认为黎阳地方是李密的,即使要把一切献给唐朝,也应该是李密的功劳,要由李密去献,如果自己直接去,那就是拿李密的东西自己做人情,因此徐世绩详细地开列了黎阳地方的兵力、粮草、户籍等等清单,派人去长安送给李密。李渊已经得知徐同意归顺,满心高兴地等着徐的使者,谁知徐的使者来长安后,竟然只有给李密的信而无给李渊的信,李渊大为奇怪,派人去问,这才知道徐世绩如此用心良苦。李渊为之感动,称赞说,“徐世绩不背德,不邀功,真纯臣也”,于是赐徐世绩姓李,从此以后,徐世绩改名为李世绩。

降唐之后,李密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他本以为凭自己当年的地位,带来的手下,李渊肯定会封个王给他,结果只封了个小小的国公,这让李密非常失望。作为一个败军之将,唐朝的当权大臣们自然谁也不会重视他,甚至还有向他索贿的。李密是几乎当了皇帝的人,哪里受得了这种轻视,更何况轻视他的人正是他一贯看不起的人。偏偏光禄卿这个职务负责朝会的酒宴膳食之事,说不好听些就是个“安排宴席头领”,李渊安排李密干这个差使只怕也有些自抬身价的嫌疑,李密当然对此深以为耻。正好王伯当也不满现状,于是二人密谋叛唐,回河南召集旧部重新起兵。

当时李密旧部还有不少没有归附王世充,但被王世充切断了与唐朝的交通又无法归降唐朝,只好处于半独立状态,另有一些虽然名义上降了王世充但实际并不归心,李密于是向李渊请命,要去收集旧部,为唐朝削弱王世充的力量。李渊十分高兴,立即就同意了。不少大臣看出了李密的意图,说李密为人反复,出必不返,劝李渊不要放人。李渊倒是大度,说天子自有天命,不由人力决定,如天命在我,一李密又有何能,何况即使李密叛去,也是为王世充树一敌手,对大唐不无好处。于是李渊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允许李密离开,还批准了李密的请求派了王伯当、贾闰甫与他同行。不料李密的随行人员里有个叫张宝德的,担心李密如果真的叛唐会连累自己,于是在途中上书李渊,极言李密必叛,加上朝中众臣众口一词,李渊终于也后悔起来,派了使者命令李密留下随员,自己回长安重新商量去山东(是指山东六国的山东,不是现在的山东省)的事。使者到达时,李密一行已到达桃林县附近,将要出关。李密对李渊的出尔反尔大为不满,认为一定是被人恶意中伤,李渊已对自己起了疑心,如果回长安一定没好下场,所以李密决定铤而走险,打出关去。

对李密的计划,贾闰甫坚决反对,认为附近都在唐军控制之下,如果硬来太过危险,不如服从命令回长安,只要李密回去,所谓谋反的流言也就自然熄灭,以后再找机会出关即可。但李密一心想重新起兵,说道自己应在天命,王者不死,李渊放自己出长安就是证明,只要回到河南,振臂一呼,一定应者云集,大业可成,就算唐朝统治了关中,山东之地仍然是自己的。贾闰甫逼不得已,只好犯颜直谏,说天命之事毕竟飘渺,按现在的形势看来只怕天命在李渊还更多些。另外大家现在落魄,无兵无粮,要重整旗鼓只能靠当年的旧部重新来投,但李密杀翟让后,天下都认为李密刻薄寡恩,谁还肯把自己的兵力毫无保留地交给李密?只怕不但不肯投奔,还要拼命防范李密来夺权,又怎能谈得上应者云集?这番话自然大大揭了李密的疮疤,如果不是的确忠于李密,贾闰甫根本没必要说这些东西来劝阻李密,但李密已根本听不进去,甚至认为贾闰甫贪图富贵被李渊拉拢了,要动手杀贾闰甫。多亏王伯当拦住,贾闰甫才得以逃离,从此与李密分道扬镳。李密又问王伯当的意见,有贾闰甫的前车之鉴,王伯当虽然也是反对,自然也不能再说什么,只是说“义士之志,不以存亡易心”,下定决心要一死以报答李密了。

于是李密斩了李渊的使者,乘桃林县还不知实情,骗桃林县令说要进城歇马,乘机攻克桃林县城,掳掠一番后向东急行,同时派人联络距离最近的旧部张善相(此人后来为唐朝抵御王世充而战死,李渊高度评价为“吾负善相,善相不负吾”),要张前来接应。

此时与李密距离最近的唐军是镇守熊州的史万宝,史本人倒没什么,但他的行军总管盛彦师却是个厉害人物,得知李密造反后,盛彦师立即率数千人追击,盛料到李密必然要去投靠张善相,而熊耳岭是其必经之路,于是盛抄近路先赶到熊耳岭埋伏。该处地势险要,极利伏击,李密率部经过时,被盛彦师居高临下,一阵乱箭,竟然全军覆没,李密与王伯当都当场身亡。一代枭雄,就这样死在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将手中。李渊得知解决了李密,十分高兴,封了盛彦师当葛国公酬谢他的功劳。说来李密的降而复叛李渊难辞其咎,但偏偏又让人无话可说,的确是李密身有反骨的样子,论到手腕,李密是逊李渊一筹了。随后李渊派人将李密的首级送到黎阳去给李世绩过目,并说明李密谋反被杀的情况,李世绩放声痛哭,求得李密的尸体后将身首合一,葬于黎阳山南,以李世绩为首,黎阳全军缟素为李密戴孝,以尽君臣之礼。李世绩此人,如果不是一个真正的忠臣和君子,那就是一个最成功的骗子。如果李密当初信任李世绩,不去降唐而是去黎阳,李世绩是会全力帮助李密东山再起,还是乘机为翟让报仇,这已经无法猜测,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李密当时信任李世绩,他绝对不会是这么一种结局。

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谁道许。一个最有可能取得天下的人,终于黯然退出了历史舞台。

;

最新小说: 柯南里的除灵侦探 火影:怎么都想追求我啊? 海贼:我的皮城科技遥遥领先 斗罗:圣域传说 院长别C了,你队友不配! 一人之下:从三魔派开始 星际:美食连锁经营 吞噬星空:浑源空间 LOL:faker被我无限单杀 盘龙之亡灵主宰

网站随时会被屏蔽无法访问,请下载APP继续阅读。APP内容更加精彩,期待你的到来。点击确认开始下载。